我們的家里,總是充滿了各種七零八碎的物品, 而一個家是否整潔有序,「細碎雜物」的收納是非常必要的!
如何收納這些「 細碎雜物」,更方便隨時取用呢?
讓 整理師kana告訴你!
整理小白變整理師
二胎寶媽kana是位整理師,她不僅僅只做整理收納服務,更傾向于推廣「 簡單輕松的生活方式」。
2016年3月份,她們一家正式搬進了現在這個家,至今 已居住6年。
那年, 她從零到一慢慢地搭建起了全屋的收納系統,因為熱愛整理,她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。
在不斷地學習整理收納的過程中, 她報讀了日本housekeeping協會的整理收納顧問課程,從2級課程研讀到1級課程。
不斷地堅持精進自己,讓她 從「家庭主婦」轉變為一位職業整理師,實現家庭與事業「雙豐收」。
▲一面墻承載了家里大部分的雜物
這是一位整理小白,因為對整理產生濃烈的喜愛,并挖掘自己的能力優勢, 完成了身份的轉變,為自己及家庭創造價值,幫助自己的同時也幫助了他人。
她在社交平台上發布自己關于整理的思考與方法,積極地推廣「 簡單輕松的收納方式」,傳授讓凌亂不再反彈的思維方法,幫助了不少粉絲。
每個人的必需品情況都不一樣,哪怕家里東西多 ,只要懂得收納門道,就可以像她家一樣,時刻保持清爽感!
2招打開你的整理思維
1. 高頻使用的區域,開放式收納
kana把家里很多重要的區域都設置成 「開放式收納」。
例如,餐廳旁的收納柜、衛生間的收納柜、玄關鞋柜、衣櫥、小孩房間的柜子等。
這幾個地方都是她和家人每天會使用的場所,即是 高頻使用的區域。
原本衛生間的收納柜、玄關鞋柜和小孩房間的柜子,都是自帶柜門的,后來為了方便每日使用, kana將柜門卸掉了,取而代之的是布簾。
每天都會使用的物品,在取用的過程中一定要滿足 「時間要短、動作要快、方便復原」!
所以開放式地收納高頻率使用的物品,反而更不容易造成凌亂。
2. 設局解決天生的惰性
大部分凌亂, 都是因為陷入一時的懶惰而引起的。
以前kana根本沒往這方面去想, 后來上了整理收納2級顧問課程,才知道原來自己 疏漏了如此多的細節!
為了解決懶惰引起的亂,她為自己定制了專門的方法。
● 回家動線
打開家門,首先在玄關換鞋子,放下首飾、扔掉口罩、用消毒液消毒,然后把包包放在廚房操作台旁的掛鉤上,再進去衛生間,換家居服、洗手等。
● 空無一物的餐桌
kana用收納盒把在餐桌處使用的物品集中收納起來, 后來發現自己和家人會順手把其他物品也放進去,導致收納盒中有越來越多的物品。
于是她取消了這個這個集中收納的方式, 把各個物品都分散收納在餐桌的周圍。
滿足了物品的就近收納,使用物品的時候能方便取放, 又不會因為桌上放了收納盒而產生順手放置東西的想法。
一面墻勝過一間雜物房?
家大部分區域的收納空間都是可以靈活調整的。例如,一家人的衣櫥,一年四季所有衣服都一目了然。
衛生間的收納柜, 按照大人和小孩的身高進行區分,集中區域收納卻互相獨立。
讓小孩可以獨立使用,自主完成自己的事情。
孩子的房間,不是極簡、空無一物的風格, 而是將孩子的童真毫無保留地釋放出來。
極繁的收納方式,讓物品擺放得整齊且充滿美感。
在全家的整理之中,最吸引人的還是她家餐廳旁, 那一面墻的柜子。
似乎把雜物房里的物品,濃縮成一面墻柜。
開放式柜子+各種收納盒,搭配成一個美觀整潔的墻柜。
物品的放置區域分為 ①黃金地段、②次要地段、③其他地段。
根據地段的重要性,將物品按照高低使用頻率進行收納。
家里的物品 依據頻率法則、動線法則,并按照 分類法則、定位法則來進行細致的收納。
將高高在上的理論,貫徹落實到家里,賦予行為引導的方向,完美地呈現了她心中向往的收納效果!
經過她和家人長時間地實踐,這套方法非常見效,整理物品比以前輕松多了!